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灣塘小學是一所鄉(xiāng)村寄宿制學校,該校認真踐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嚴格落實上級有關要求,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、綜合防控學生近視上下功夫,2017年、2018年近視率為零,2019年為0.4%,2020年因六年級學生畢業(yè)及部分學生轉學又實現了歸零。這所學校的“零”近視率是如何做到的呢?
讓學生“壯”起來
豐富的營養(yǎng)是視力保護的重要前提。灣塘小學從2012年3月起實現食堂集中供餐,“有肉吃”成為學生生活的常態(tài)。從2014年開始,營養(yǎng)改善計劃補助標準從每名學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,不少學生說,在學校比在家里吃得更好?,F在,灣塘小學學生一日三餐都在學校里吃,每天都有肉吃,供應的菜品和搭配也各有不同,并配有牛奶,既保證了學生吃飽,又保證搭配合理有營養(yǎng)。當學生運動量大時,食堂還會給學生煮雞蛋吃以增加營養(yǎng)。近年來,政府加大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補助力度,有力保障了學生吃得好、吃得飽、吃得營養(yǎng)。
讓學生“玩”起來
灣塘小學是一所綠色學校,抬頭就能看見山、看見樹、看見藍天與白云,這為開展體育活動和防近工作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在青山、綠水、藍天的優(yōu)美環(huán)境下,學校每天安排做兩次眼保健操,除了教室里的電子白板、計算機課堂外,學生幾乎接觸不到別的電子產品。同時學校不允許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,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學生的眼睛。
學校充分保障學生在室外的活動時間,為每個班級配備了籃球、足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和跳繩等運動器材。每到下課時間,學生就像脫了韁繩的野馬,在校園里活動——有跳橡皮筋的,有跳繩的,有玩雙桿的,有打籃球的,有打乒乓球的,有踢足球的,有玩石子的,校園儼然成了學生們的樂園。下午課后到晚飯前,學校還為學生安排了大約1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,讀書聲與嬉戲聲交織在一起,校園充滿了童趣與歡聲笑語。
學校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標準,開齊開齊音體美課程,目前共配備有3名體育教師,1名專職、2名兼職美術教師,2名專職音樂教師,每周至少有3至4節(jié)體育課、2節(jié)美術課和2節(jié)音樂課,從不擠占音體美課時。一天下來,學生的室外活動時間有時甚至能達到3個小時。
讓學生“動”起來
每周二、周四下午學校開設有一節(jié)鄉(xiāng)村少年宮活動課,教師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開設課程,共有織毛衣、花樣籃球、呼啦圈、中國象棋、乒乓球等18個興趣小組,活動內容豐富多彩。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加入不同的興趣小組,學生不分年級、年齡,全體參與,定期匯報表演、展示自我。為了傳承民族文化,學校還翻新改造了一間專門的舞蹈教室,用于開展苗族舞蹈活動。
學校積極開展勞動實踐,不聘請保潔員,校園衛(wèi)生全部由學生動手完成,并按照一至六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,劃分班級勞動區(qū)域,安排學生輪流值班,在重點區(qū)域按照“掃把掃一次、拖把拖一次、毛巾擦一次”的要求,每天分別在3個時段開展“清垃圾、掃廁所、洗手盆、整理宿舍內務”等勞動。
讓學生“立”起來
學校把培養(yǎng)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作為重要抓手。一年級學生一入學,學校就開始培養(yǎng)學生良好的睡眠、用餐和衛(wèi)生習慣,通過高年級帶低年級學生的方式,慢慢學會疊被子、梳頭、洗碗、洗衣服、洗澡等基本生活技能,逐步養(yǎng)成按時起床、按時睡覺的作息習慣。從早晚讀、宿舍文化、校園衛(wèi)生、一日三餐、廣播操、眼保健操到校園廣播,每一項活動都由學生參與自主管理。
學生在學校里養(yǎng)成的好習慣還延伸到了家庭中:有的學生在家里教大人做眼保健操,有的幫著種玉米,有的給老人做飯。這種自主習慣的養(yǎng)成,“立”起了學生們的精氣神,讓好習慣融入日常、成為學生的生活方式。(李小偉)
來源:中國教育報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