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洲象數(shù)量百年內下降90% 我國近年來為何不降反增?

24565

近期,云南省原棲息于西雙版納的15頭亞洲象北上“遠足”引發(fā)社會持續(xù)廣泛關注。云南省林業(yè)和草原局發(fā)布消息:6月2日21時55分,北遷象群沿玉溪市紅塔區(qū)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側前進,進入昆明市晉寧區(qū)雙河鄉(xiāng)。


“亞洲象為何北遷且引發(fā)廣泛關注”“中國及全球亞洲象保護情況如何”“亞洲象國際保護交流的重點和問題在哪里”,圍繞這一系列問題,人民網記者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共同發(fā)展研究院院長王宏新教授。


2102756.jpg

圖為2020年8月9日,王宏新教授(左一)團隊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與當?shù)貋喼尴蟊O(jiān)測員一起用無人機監(jiān)測亞洲象活動。受訪者供圖


記者:亞洲象為何“出圈”北遷且引發(fā)廣泛關注?


王宏新:亞洲象是我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,其棲息的熱帶雨林所發(fā)揮的生態(tài)服務功能及價值是極為重要的。


由于人類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、片面的森林保護政策、外來物種入侵等原因導致亞洲象食物減少,亞洲象逐漸走出棲息地進入人類活動區(qū)域,人象活動空間重疊,人象沖突問題愈發(fā)明顯。


此次象群北遷引發(fā)廣泛關注主要有三個因素:一是象群持續(xù)北移,時間長、距離遠。以前也偶爾會有野象(主要是獨象)誤入城市的,這次不同,是群體進城,而且從小城市一路逛到大城市。


二是經濟社會破壞性。最新數(shù)據(jù)顯示,象群一路“肇事”400多起,直接破壞農作物達800余畝,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700多萬元。這些數(shù)據(jù)還會隨著象群北遷而不斷刷新。


三是與發(fā)生地點有關。云南所轄三個州(市)是我國野生亞洲象的棲息地,這次公眾聚焦“大象到昆明”,與正在準備的聯(lián)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(以下簡稱“COP15”)舉辦地重合,因而也倍受關注。


記者:我國亞洲象保護情況如何,開展了哪些國際交流合作?


王宏新:生態(tài)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,是實現(xiàn)人與自然和諧發(fā)展的新要求。維護生物多樣性是衡量一個國家生態(tài)文明的核心尺度。


亞洲象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(IUCN)和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列入的瀕危物種,從全球范圍來看,由于非法獵殺、棲息地減少等原因,亞洲象的數(shù)量在過去的一百年里下降了90%。


我國十分重視亞洲象保護工作,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國家采取有力政策行動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,其結果是在全球亞洲象總量不斷減少的形勢下,中國亞洲象數(shù)量逐漸增加,在中國境內的的亞洲象數(shù)量從1976年的146頭逐步回升到現(xiàn)今的300頭左右,這是生態(tài)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有力證明。


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加入亞洲象專家組會議(AsESM)起,我國就亞洲象生境保護、種群保護、人象沖突等問題與亞洲象棲息地國家開展起廣泛交流與合作。尤其是近年來,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、相關主管部門積極開展了多層次、多部門的國際合作。


在亞洲象分布的南亞東南亞13個國家中,我國與老撾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交流關系和中老跨境聯(lián)合保護制度。同時,我國與世界自然基金會、世界銀行全球環(huán)境基金、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、亞洲開發(fā)銀行等國際組織也建立了良好關系。


記者:亞洲象國際保護交流存在哪些問題,下一步重點是哪些?


王宏新:亞洲象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存在一些問題,如交流內容主要是信息共享,合作對象以非政府組織(NGO)為主,合作行動則集中在社區(qū)/村寨層面,省級、地市層面合作還不多。


此外,由于東南亞國家普遍缺少國家層面政策、資金等方面支持,我國與除老撾以外的其他國家交流較少,尚未建立正式合作關系。


不過,我們相信這次亞洲象的關注熱度,也會引起COP15參會相關國家的重視,進一步促進亞洲象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。


希望亞洲象保護交流能以COP15召開為契機,推動構建南亞、東南亞13國亞洲象聯(lián)合保護戰(zhàn)略框架,以進一步拓寬亞洲象保護的國際交流范圍、提高交流層次,增強我國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話語權。


針對這一問題,有四個建議:一是建議我國加入《遷徙物種公約》,為亞洲象掃除遷徙障礙,推動亞洲象活動范圍內各個國家的協(xié)同保護,積極推動形成全球共同保護亞洲象的良好國際環(huán)境。


二是建議設立亞洲象保護國際基金會,積極吸納各方投入和社會捐助,深入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活動。


三是建議在亞洲象群會議的基礎上,積極促成南亞、東南亞13國簽署“跨境亞洲象聯(lián)合保護諒解備忘錄”,進一步推動中國與南亞、東南亞國家在“一帶一路”框架下的務實合作,能夠達成全面平衡、有力度、可執(zhí)行的行動框架。


四是加強與老撾、泰國、緬甸、印度等亞洲象主要分布國的保護管理工作經驗與學術交流,尤其是結合重新荒野化等國際前沿科學的研究,展開“退地還荒工程”國際合作試點,為促進跨境象(“國際象”)種群交流打通跨國生態(tài)走廊,積極推動亞洲象棲息地整體質量根本改善。


亞洲象保護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生態(tài)問題和政治問題,未來亞洲象保護必將成為我國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的名片、負責任大國形象展示的窗口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國際合作的典范。(記者 何淼)


來源:人民網